在平常开发中,我们经常会用到service和serviceImpl,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了,明明一个类可以搞定,为什么要分成接口+实现类的方式呢?
同行中,有些同行公司的代码风格是service层=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实现类;
而有的同行公司的代码风格是service层=service类;
当项目的业务逻辑简单时,可选择service层=service类;
当项目的业务复杂时,可选择service层=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实现类;
至于复杂和简单的度得自己把握;
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?
我举个例子,
当我在定义接口时,会有一个权限验证的方法,
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请求都回进入这个方法(比如登录接口);
此时,可将请求经过的路线分为两类:1(进入过权限验证),2(没有进入过权限验证);
但这两条路都是从同一个端口进入后台的。
类比
service层=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实现类;
service接口层就是端口,serviceImpl实现类里不同的方法就是路1,和路2.乃至路3。
以上为举例。
当使用
service层=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实现类——的形式后,
业务逻辑将会更便于扩展。
但缺点就是:多了一层——service接口;
凡事都有得必有失;
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,选择最合适自己项目的。
以上,个人理解。
那么当Spring中 如果该Service有多个实现类,它怎么知道该注入哪个ServiceImpl类?
方法一:Controller中注入service的时候使用@Autowired自动注入,@Qualifier("beanId") 来指定注入哪一个。
方法二:Controller中注入service的时候使用@Resource(type = 类名.class)来指定注入哪一个。
方法三:1.每个service的impl都可以指定名称(使用@Service(“名称”))
2.Controller中注入service的时候使用名称来指定注入哪一个(使用 @Resource(name="名称"))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补充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spring实战(第4版)中,看到另一种解释
如下:
spring鼓励应用程序的各个层以接口的形式暴露功能,在service层,可以使用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e实现类,也可以使用service类,但考虑到“接口是实现松耦合的关键”,所以更加推荐使用
service接口+serviceImple实现类的方式来写service层代码。
核心是“松耦合”,
而之前我理解的核心是“高扩展性”。
总结来说, “松耦合”是官方推荐这种开发方式的首要目的,其次也带来了扩展性等其他好处。
Comments | NOTHING